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开大学吧夏令营初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开大学吧夏令营初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31所副部级高校该如何排名?行政级别对大学建设有何利弊?
感谢悟空问答小秘书/头条教育邀请。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31所副部级高校该如何排名?行政级别对大学建设有何利弊?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高校的行政级别。所谓的副部级高校指的是校长和书记的级别,副部级高校指的是校长和书记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
一、副部级
39所985大学里有31所是副部级,国防科大是副大军区级,相当于副部级,所以,副部级高校应该有32所。也就是说,还有七所985高校它们的校长和书记不是副部级而是厅局级,它们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除去32所副部级高校以外的所有公办本科,包括不是副部级的七所985,不是985的211,所有的普通本科高校,校长的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厅局级。有的人可能疑惑,有的高校归某省管理,由省教育厅直接管理,那教育厅厅长岂不是和所管理的大学校长一个级别了,是的,一个级别,而且他们都由省委组织部认命,所谓的领导只是教育厅对高校业务有领导而不是对高校领导有上下级关系。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副部级高校的第一副书记和第一副校长也是厅局级。总体来说,虽然各高校办学水平有很大差异,但所有公办本科高校,除去32所副部级,其它学校领导级别是一样的,享受一样的待遇。
三、副厅局级
包括公办专科学校,公办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高校一般来说就是以上三个级别,民办院校是社会办学,没有行政级别。
985高校是我国建立的39所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分别以清华和北大为首,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最高水平。
在这39所高校之中有31所是国家副部级高校,可能有些同学对副部级高校这个概念不是很懂。副部级高校简单点说就是指“中央直管”高校,并非是教育部任命的高校。
我国31所副部级高校具体名单如下:
行政级别越高的大学国家的重视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从扶持力度还是从科研经费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其实直接从名字我们就可以想到些什么,一个是“中央直管”还有一个是“教育部任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2018年我国副部级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前十的具体名单,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想起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大帝遇到哲学家第欧根尼。大帝问第欧根尼:“我能为你做什么?”第欧根尼说:“走开,别挡住我的阳光。”
如果我们的高校校长遇到亚历山大会如何?“大帝!请赐给我部级待遇吧!”(以上是我的臆想,请不要当真。)
一看到大家对高校行政级别的津津乐道,就觉得中国的教育也许离真正的教育还有点距离。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更不是大官之谓也。
31所副部级高校
学校行政级别,这是建国后的对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把学校的领导干部纳入跟政府行政人员一样的行政序列。也许那时是为了体现尊师重教,因为国人向来只对官员尊敬,校长有了一定级别,就获得了相应的尊敬。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副部级”的属于我国干部级别,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的校长、党委书记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任命,而非通常的教育部任命,这些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职位级别属于“副部级”,也因此大家习惯上把此类高校称作“副部级大学”。举个例子,比如清华北大的主管部门是国家教育部,但其校长、党委书记由国家任命,教育部则是负责宣布任免决定。
我国副部级大学源自1992年,后续又有两次增列,原来是32所副部级大学,但是首批入选的原北京医科大学于2000年高校合并调整中并入北京大学,因此目前只有31所副部级大学。
目前全国31所副部级大学
31所副部级高校在国际四大榜中排名情况
在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国际四大高校排行榜上,我国排名靠前的高校前23名均属于副部级大学,可以这样说,目前副部级大学除了少数由于地理位置不利因素导致综合实力下滑外,其他高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从前面的数据就足以看出副部级高校的实力如何,对于此类高校国家的经费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以2019年各大高校年度预算来看,超过100亿元的高校有8所,它们均属于副部级大学。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高校发展速度有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那就是经费投入,有国家的大力投入,相信上榜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一定会不负众望。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立志报考此类高校绝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目标,可以与全国优秀学子、全国优秀老师共同成长、进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现在大学招收研究生时推免越来越多,留给统考生的名额越来越少,你怎么看?
研究生=50%学习+50%打工,当你认清这个现实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推免越来越多,留给统考生的名额越来越少了。
研究生推免政策的决策人不是国家,不是社会,不是学生父母,更不是我们这些看客,而是那些实际用人的教授们。对,你们没看错,教授们不光是教师,更是用人单位。研究生的首要用途并不是什么要把本科生培养成科学家,而是给这些教授们解决免费劳动力的问题。有的时候,打这样一份高逼格的工,不但拿不到钱,还得倒贴不少钱。
从称呼上来看,研究生普遍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更是赤裸裸的显示了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理工科研究生每天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里面给老板堆数据,社科类研究生忙着帮老板读paper提供论文材料,然后到日子了就写篇论文,老板放他们毕业。以上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延迟毕业是家常便饭,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老板需要你帮他多打一两年工,用着这么趁手的廉价劳动力,不用白不用。
这就跟我们HR招人一样的意思,谁都愿意用自己家的员工继续干活儿,自己辛辛苦苦培训了四年的员工(本科生),说走就走了,然后别家培养了四年的员工(统招硕士研究生)来我这儿干活儿,这事儿我不干!
怎么说呢。第一是用着不顺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偏向,所以不是嫡系培养出来的,总感觉怪怪的,第二是从更差的学校进来的学生,总感觉素质上跟不上,对他们没有信心,第三是实际用人的结果确实是自己家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绩效水平比较高。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老板们(教授、硕士生导师们)总是倾向于内招,但是为了顾及国家的面子,还是适当放开个把名额做统招,就当是这个名额丢了,然后努力考进来的廉价劳动力还激动不已。。。
因此,现在的推免比例不断升高,是讲求效率的结果,最后效率和公平产生了冲突,公平被牺牲掉了。
所以,还是在高中阶段就努力学习,然后在高考中一举把本科学校定下来吧,这样进可保研,退可就业,岂不爽哉。
我是无良HR,关注我,最新的职场观点将不断为您推送。
停止推免才是灾难,没了推免,谁还会在乎成绩,前两年基本放羊,大家都大三开始准备考研,而且只用考几门,那大学里其他大部分课程60分就行,这要求说实话考前看一晚上就过了。这能提升教育水平?谈公平,你有能力你就推免,在不行就考研,考不上或者不考就去找工作,这样挺好的,既给大学生学习上一定的竞争力,也有更多的选择。
一个很悲哀却很现实的问题:阶级固化。这个词相信你不是第一次听说,也许你隐隐的也会有感觉,比如各种世袭的出现,这一点在日本里十分明显,柯南里有一句大体这样的对话,就是表达了阶级固化这个事情。作为曾经改变中国阶级构成,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高考已经收到了冲击,大量的自主考试开始让不少学生走了捷径,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公平性开始出现了问题。而作为更高的偏专业性的硕士招生角度,这个固化十分明显,如果说高考还敢说公平的话,硕士基本上告别了公平,因为除了笔试,硕士本身的面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本身已经对公平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而现在大量的推免出现,更是关上了不少相对实力较差的学校的学生的大门,是的他们更难进入名校读书。高考定一生,尤其是入学的角度,基本上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阶级固化其实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职业,学术界也是如此。做过学术的,一定非常明白有个很重要的词叫做“学阀”,什么意思呢,就是学术界的阶级固化。如果你的导师是一个大牛,那么,大牛的扩张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拿到了更多的经费,他们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他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奖励,而这种发展也是良性循环,最后他们越来越庞大,形成了真正的学阀,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而这种固化,甚至扩大到了大牛的选择上,我们知道,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顶级头衔,那么院士的评选依据什么呢?科研?成果?nature之前写作个评论,他们对这些年院士评选进行了一个考察,结果发现,影响院士评选最大的因素,并不是科研,而是一些其他的因素,这里面的因素就包括了:1,籍贯 院士籍贯影响非常严重,似乎很多院士更喜欢同乡的候选人。中国目前院士最多的是江苏省,有450多个院士,几乎占据了中国院士的五分之一名额,而有的省份只有1个院士。
2,传承 如果院士之间有传承,那么更容易获得院士,比如院士的学生往往也是院士。
可以说,这个趋势目前依然在进行,无处不在,真的愁啊
要推进研究生招生公平,让推免制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应该取消推免资格限制,给所有高校毕业生,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考生参加研究生推免的机会。
实施研究生推免制度,是我国研究生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研究生推免制度,招收高校普遍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有利于招收到适合本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学术潜能和兴趣的学生,不像统一招考,有的考生完全围绕考研科目准备,虽然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却缺乏学术潜能。
但一直以来,推免制度也遭遇质疑,主要集中在对待不同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公平上。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我国一共有本科院校1237所,但长期来有推研资格的本科院校只有311所,舆论普遍认为,这对其他900所高校的学生不公平,甚至带有歧视色彩。在具体实施推免政策时,不少985高校给本校毕业生更多的名额,对外招收推免生,也青睐985、211高校毕业生,这加剧了普通学生考研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一直有呼声,要求进一步减少研究生推免人数,甚至叫停研究生推免制度。这些呼声是与研究生招生改革方向背离的。恰恰相反,我国应该加大研究生推免招生改革的力度,直到未来用推免制度全面代替统一考试入学制度。回应社会舆论的质疑,我国在实施研究生推免制度时,应该深入推进以下改革。
首先,应结合推免制度的实施,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防止行政和利益因素对招生的干扰。作为教育事务,招生应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并健全导师制。总体而言,研究生(包括博士生)招生实行推免制,大学的招生(面试)评价基本得到社会认可,但要进一步树立招生公信力,还需大学实行现代治理。
其次,研究生推免制度,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必再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资格院校名单。虽然大学办学有质量、特色之别,但由行政部门确定推荐资格院校并限定比例,这剥夺了名单外院校的学生推免机会,也助长学校、学历歧视。应该允许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可自主申请,能不能被大学录取,这由大学根据申请者的综合表现决定,作为改革过度措施,还可一段时间保留不同学校不同推免比例限制。这也是国外大学招收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通常做法,就如我国内地学生申请国外大学,国外大学并不会限定哪些学校不能申请。当然,大学录取结果有可能来自名校的毕业生多,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大学不是按身份选人,而是按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潜能、特长选人。这需要前一方面改革配套。
考研人数大幅增加,学校会扩招吗?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在考研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同步增加。只是相比较考研人数的激增规模,硕士研究生扩招人数显得过于杯水车薪了。
1994—2019年考研研究生报考人数
从1994—2019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从11.4万上升至290万,尤其是近三年,考研报考人数呈两位数增长,在基础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连续保持两位数及以上的增长是很吓人的。所以尽管目前2020考研报名日程刚到一半,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最终出炉在11月初,却仍然有很多人预测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会轻松突破300万。
我国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扩招计划
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要在2020年实现在校研究生达到290万的目标,意味着每年研究生数量会有将近5%的增幅进行扩招。以2018年研究生在校生为273.1257万人,至2020年增加的空间还有16万左右。
2004-201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
从2004-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来看,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都在稳步增长,2017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72万,2018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76万,增长近5.5%,按照这个规模来看,今年考研招生人数预计为84万左右。
但总的来说,尽管目前每年增加3-4万的招生规模,与报考动辄增加几十万来比,显然是“杯水车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开大学吧夏令营初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开大学吧夏令营初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